中風年輕化現象篇
第一現場——我 40歲,卻中風了
這個真實故事將顛覆你對中風的看法。張文玲,在醫學中心圖書館工作,平時經常對家人、朋友叮嚀要重視健康,要這樣那樣做,講得頭頭是道。萬萬沒想到,才40歲出頭,有一天,她竟然中風了。
11 月 17日,她一如往常,負責西文醫學期刊的管理工作,當時她對某個專案做法有意見,跑去跟會計室溝通。一向口齒清晰、擅於表達的文玲,突然發現自己說話打結了,愈想說就愈結巴,一堆想法塞在嘴巴內,表達變得很吃力。
「我覺得好累,」文玲垂頭喪氣慢慢踱步回辦公室,對同事抱怨溝通受挫。恰好有醫生來圖書館找她,文玲趕緊請教是不是自己壓力太大,導致言語表達困難。這位醫生當場請文玲唸一段文字,結果狀況還好。隔天就週末了,醫生建議她觀察兩天再說。
週末假期並無法讓文玲充飽電,她感覺身體很笨重、拖不太動,全身不舒暢的疲累感持續至星期一上班日,只好請假休息。星期二一大早到辦公室,超乎想像的疲累感持續著,愈想愈不對勁,文玲決定看門診,找醫生開鎮靜劑。
她直接問醫生:「我是不是中風了?」文玲的父母、外公外婆,甚至叔叔、堂哥都曾經中風,家族史逼使她發出疑問。醫生回說:「不太可能,妳還很年輕。」畢竟,文玲只出現語言障礙,肢體還無明顯異常。
不知道自己曾經小中風過先做電腦斷層檢查( CT),片子清楚顯示一個黑點,文玲的後腦左邊曾經發生過腦血管阻塞。「這是舊傷?我曾經小中風過!」文玲直搖頭,不可置信自己竟然完全不知道。
做完電腦斷層,文玲還慢慢走回辦公室對同事宣布:「晴天霹靂,我有過小中風。」同事們一臉驚愕,因為實在看不出來啊。星期四,同事們發現文玲走路愈來愈偏,臉也逐漸歪斜,趕緊提醒文玲,種種跡 象顯示不太對勁。文玲立刻打電話給醫生,醫生要她不要等星期五回診了,當天就直接掛神經內科許立奇醫師門診。
許立奇聽完文玲敘述這幾天的身體變化,立刻安排她隔天住院。住院後進一步做磁振造影檢查( MRI),這才找到導致語言障礙的元兇。文玲的腦中間偏右上方血管有阻塞現象,這條血管與舊傷是同一條。
文玲被診斷為阻塞性腦中風,她的顱內血管先天性狹窄,更誇張的是,住院檢查後才知道自己有「三高」──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,當時最令文玲感到惶恐的是,糖尿病讓中風後的文玲產生視網膜眼底病變,為了控制糖尿病,需接受胰島素療法。
「往後要自己打胰島素了。」當醫生開始幫文玲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時,文玲的妹妹非常不能接受,「這麼一打不就代表終生都要靠胰島素了嗎?」一度想阻止。
除了糖尿病,高血壓也是腦中風的重要元兇,文玲在醫學中心圖書館工作長達 20 年,深諳各種醫學常識,竟然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?
左右手不協調
「我錯過兩次健檢,加起來就是4 年,」文玲坦言以前對健康檢查很不以為然,原本 11月7 日要做員工健檢,恰好當天她身體不舒服請假在家,體檢課還特地打電話關切,她並不太在意。
如今回想,文玲冒出一身冷汗,因為她出國5天,回國沒幾天就在辦公室發 病。幸好沒有在國外發病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
文玲住院後,中風症狀更加劇烈了。「我感覺不到我的左邊,我看得到東西,有力氣也有知覺,但左手好像伸不太出去,必須右手先去抓東西,才能帶動左手伸出去,腳的情況也一樣,」文玲斷斷續續費力描述症狀,旁人卻往往聽得一頭霧水,很抽象也很模糊的敘述,「只有復健師知道我在說什麼。」
醫學上,這是典型「外星手症候群」( disconnection syndrome),左右腦各自為政,無法溝通協調,左右手會互相干擾。也就是說,文玲的感覺統合出了問題。當她腦中想到一個動作而不去執行,腦子就無法處理下一個動作,偏偏文玲的思考比動作快,問題更加嚴重。玲想去洗手間洗水果刀,突然想要上廁所,因為洗水果刀這個動作還沒執行完畢,腦子無法處理下一個想要做的動作,文玲就一直開開關關廁所的門,無法自主。
「我弟妹問我到底要幹嘛,我說要去把水果刀拿出來再去上廁所,」文玲的認知功能完全正常,她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但腦子因為洗水果刀的動作尚未執行完畢,無法下達上廁所的指令,其結果就是她不斷 開開關關廁所的門。
需仰賴過去的慣性動作
從旁看文玲的行為,好像腦筋短路了,其實是因為腦血管堵塞的位置在腦幹中央,致使感覺統合失靈。住院三個星期,文玲的復健重點在於強化左右腦整合。答應接受攝影記者拍照的前兩天,文玲出院了,聽她說話偶爾仍有點不太順暢,走路微跛,外觀上大致正常。然而,文玲的挑戰才正要開始。
腦部受損導致左右腦不協調,使得文玲很多動作需以代償方式進行,亦即必須仰賴過去的經驗與慣性。譬如寫字,「我可以寫字,卻不是在有知覺的情況下完成的動作,筆畫我並不真正知道,純粹是過去經驗的反射。」
坐在病房內,文玲坦言內心有點害怕、慌張,尤其擔心回去上班後,無法處理好原本駕輕就熟的工作。她甚至詢問醫師是否可以申請殘障手冊,「萬一別人不清楚我『秀斗』的原因,這份手冊可幫我證明。」我們去圖書館為文玲拍照,她辦公桌上擺滿各種藥物、血糖機,拍照進行到一半,必須喊停,因為打胰島素的時間到了。她轉過身背對我們往身上紮針,回頭又笑著請我們稍等一下,她還得補充食物。
隨時監測飯前與飯後血糖、血壓、注射胰島素、回醫院接受復健治療,已成為她每天不可不做的功課了。才40 歲,文玲就必須面對這突來的生活變化,她在很短時間內做好調適。「我知道不可能再回復到原來的樣子了,只好樂觀面對,」文玲微微一笑,她承認過去這些年太疏忽健康。
『好煩、好煩』,是近十年來我最常說的話,我的壓力很大,卻始終沒有能力排解掉,甚至連別人的關心成了壓力源。」
母親因中風過世,文玲身為長女又未婚,一肩承擔起家中大大小小事。中風住院那天,去大陸探親的父親回台飛機延誤,親戚打電話要她處理,只因為父親對大陸親戚說,只要打電話給文玲,一切就可以搞定。
許多研究指出,壓力與中風有關,要求完美的文玲承載了多年壓力,身心俱疲卻始終不正視,導致身體愈來愈難以負荷,直到腦子提出抗議。
像文玲這樣的例子,愈來愈多,神經內科醫師、護理長、復健師從臨床上觀察,不約而同指出一個現象:在台灣,中風年輕化的趨勢,值得關注。
- May 16 Sun 2010 16:59
這個真實故事將顛覆你對中風的看法,不管你現在是幾歲,請抽空看一看本文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